聚氨酯行业盯上“双碳”市场蛋糕
2021.7.1
十年前,建筑保温领域曾被视为聚氨酯行业的最大蛋糕。让行业始料未及的是,消防安全门槛的提升,让有机材料在外墙保温领域沉寂多年。但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让行业再度看到了建筑保温市场的曙光。
在不少化工行业遭受“双高”项目受限、“双控”指标收紧挑战之际,聚氨酯行业却将目光聚焦在如何利用材料赋能下游行业碳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而建筑保温则有望再次成为行业爆点。
看中双碳市场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看来,“双碳目标”必然将为中国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各个行业和企业都应积极响应这一目标,制定自己绿色转型计划。
化工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减排挑战。不少化企出台碳减排、碳达峰时间表。但是作为应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保温材料之一,聚氨酯行业看中的却是“双碳目标”蕴藏的巨大市场。
“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排放和负碳或者碳汇相抵。我国现在生产碳汇基本是10亿吨,未来人工碳汇希望能有10到20亿吨。也就是说,根据现有模型,2060年我国碳排放量不会超过30亿吨。而2019年全国碳排放量大概是113亿吨,估计2030年峰值大约在125亿吨,也就是我国碳减排总量接近100亿吨。”魏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要实现“双碳目标”,首要任务是节能,这恰恰是聚氨酯材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魏伟认为,此前聚氨酯材料已经在社会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未来包括工业体系、建筑、交通等行业的减碳,会给聚氨酯材料带来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现在中国生产一吨钢基本要产生两吨的二氧化碳,聚氨酯做成复合材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一些替代的作用。当然,未来对聚氨酯的性能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魏伟说,聚氨酯不仅可以助力其他行业碳减排,而且材料本身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低碳甚至负碳,如采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聚氨酯材料等。
作为最早在我国开展业务的全球聚氨酯企业之一,亨斯迈显然不会错过“双碳”市场机遇。亨斯迈聚氨酯亚太区总裁潘律民表示,自进入中国以来,亨斯迈始终坚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双碳目标”对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近年来,亨斯迈一直在研发推广聚氨酯碳减排解决方案。比如用聚氨酯复合材料以塑代钢,助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用PET回收塑料生产聚酯多元醇,通过聚氨酯材料的可回收性来减少碳足迹等。
建筑节能空间大
面对碳减排市场,聚氨酯行业更看重建筑保温材料的增长潜力。
“中国建筑体量特别大,包括整个建筑的各种材料都是以水泥、钢材为主体,生产一吨水泥就要排放65吨碳。未来需要用更好的材料替代这些传统建材,要确保兼顾性能提升和碳减排。特别是建筑保温材料,在一些超大型城市,保暖和保冷市场体量非常大。”魏伟说。
潘律民也表示,人均聚氨酯用量方面,中国还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节能保温聚氨酯用量上差距很大。根据国外的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聚氨酯产品应用在建筑节能上面,这也是未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课题。“我相信,未来建筑保温聚氨酯市场绝对会保持两位数增长。”
据测算,如果把中国需要改造的既有建筑门窗和新增建筑门窗全部换成欧洲标准的聚氨酯节能门窗系统,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2亿吨,相当于中国全年煤炭总产量的20%。
2016年,亨斯迈开发出大直径全水发泡管道系统,用于山西古交至太原的太古供暖工程,确保远程高效率供热。其供热管道全长38公里,投入运营后,取代了太原市5000个烟囱。这一工程至今仍为业界所称道。
亨斯迈聚氨酯事业部中国区商务总监苏秉立认为,在保冷方面聚氨酯发展空间很大,不仅是传统民用冷链上,在工业冷链、新能源领域也有新的应用。比如清洁能源方面,LNG储存温度是零下161摄氏度,液氢存储温度是零下252摄氏度,随着LNG和氢能应用范围的扩大,保冷市场有很大的空间。
先要摸清家底
实现“双碳”目标,摸清家底很重要,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碳排放统计核算。
“我们要先了解清楚产品的碳足迹,把它定量化描绘出来,纳入国家发展体系中,才知道未来的重点。”魏伟说。
碳计量工作方面,亨斯迈已开行业先河。6月23日,亨斯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签署碳中和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基于聚氨酯产品生产和下游应用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
潘律民表示,作为一种性能出色的节能保温材料,碳测算有助于凸显聚氨酯的减碳效益,带动下游行业实现节能降碳。本次与中科院开展碳中和战略合作,将助力亨斯迈完善聚氨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亨斯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碳核算合作,将沿着亨斯迈聚氨酯材料的生产足迹,全面覆盖上海、天津等地的生产企业,建立一套基于企业和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并围绕聚氨酯材料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分析影响碳足迹的关键因素及环节,为亨斯迈聚氨酯产品生产的减碳技术提供方向性支撑。此外,该项目还将聚氨酯产品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评,助力聚氨酯上游生产和下游应用全范畴走向低碳。
“生产聚氨酯会有碳排放,但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因为使用聚氨酯可以大量减少其他的碳排放。我期待通过碳核算看到聚氨酯材料很明显的减改效益。对于中国聚氨酯行业成长空间,以及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我抱有无比的信心。”潘律民告诉记者。
原稿及图片来源:化工号